2)第564章 瓷饰_当炮灰原配沉迷搞钱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要的!

  刚好才过完年,小辈们大多从各位长辈那里拿到不少压岁钱,手头还算宽裕,买两件陶瓷首饰一点也不心疼!

  其他首饰铺子发觉其中商机,纷纷抢着去找瓷窑下订单,也要仿制陶瓷类首饰,不能让百福楼独美。

  于是,瓷饰在很短时间内积攒到高涨人气,这些人主动跳出来反驳,为瓷饰正名!

  虽然用料是陶瓷,但寻常瓷窑烧的都是杯盘盏碟那些,还有一些花瓶之类的装饰品,都是比较大件的,做起来可比这豆子大的小瓷珠简单。

  想烧出这么多大小一致、均匀浑圆的瓷珠,还要在上面画出这些精细的花纹,成本绝对不低!

  总之,这个价一点都不黑心,你们爱买不买,不买拉倒,人家银楼生意好着呢,不会因为你们说两句话就倒闭!

  与此同时,城里又传出一些描写瓷饰的清新小诗。

  诗不只是干巴巴的吟诵这瓷饰如何如何美好,而是往里头加入不少剧情,什么擦肩而过时看到女子耳下那一抹摇曳的青花,什么两小无猜定情之物,什么穷书生买不起好首饰送心上人于是自己用瓷碗打磨出一套首饰定情,诸如此类。这些都是李絮故意安排好的营销手段。

  后世刚开始时钻石都没人爱买呢,还是靠大规模市场营销,才让钻戒和结婚这两个名词成功挂钩,而后钻石一跃成为珠宝界的新贵。

  陶瓷虽然不好跟钻石比——事实上,李絮私心里觉得那些绚丽的珠宝实质上跟陶瓷也差不多,不都是矿物质的集合体么——但,营销手段还是可以学一学的。

  诗是提前找晚卿生帮忙写的,风格活泼灵动,很有画面感,不过分文绉绉,传唱起来就很快。但,关于制作成本方面,却有不少同行默契地推波助澜了。毕竟他们也要分一杯羹,怎么能不往好里夸?

  有了这些从技术角度、文学角度出发的吹捧,府城里贬低瓷饰的声音还没坚持两天就彻底没了水花。

  有意思的是,连何通判都留意到瓷饰这种新事物,还不吝夸赞。

  李絮是没机会当面听见了,还是听何思慧转述的。

  “我爹还真逗,说什么瓷饰质朴平价,又不失美观,有助于扭转骄奢攀比之风之类的。知府大人也挺赞同,好像有了这个女人们就不花钱买金银珠宝了似的。倒是咱们知府大人家的夫人,听说最近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的,我娘送了两套陶瓷首饰过去,还被她刺了几句,哼!”

  汪知府跟她并没有直接过节,就是中秋那会儿被侄子汪莱当枪使,差点狠狠坑了一把,在太子面前丢了回大脸。

  他倒是识趣,打听到郡主连着几天跑去玩具铺子,又晓得太子对这铺子背后的东家有些看重,不敢明着做什么,这几个月来也就暗戳戳使了点绊子。也都不是什么大问题,留在府城

  请收藏:https://m.bl56.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