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四四 小富靠勤,大富靠命_搞化学的不能惹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次整顿东瀛开拓团的行动让人挺吃惊的。

  不知不觉间,东瀛人已经移民上百万过来了。

  主要集中在原来安国军的防地和北满罗刹人控制的区域。

  边区的控制区零零散散也有不少,都是以买地、买房、经商、办厂等借口迁移过来的。

  另外,还有一件事让刘大双大吃一惊。

  根据统计上来的数据,安国军原来几个主要人物,包括一些高级将领,在东北拥有巨额财富。

  耕地和商铺是他们大量拥有的,数字惊人。

  加起来,耕地有几十万亩,商铺数千间。

  刘大双还不知道,这是不是最后的数字。

  就连靖安、洮南这一带,也有他们的良田几万亩。

  看着这些数字,刘大双只能是苦笑着摇头。

  真的小看了张小个子这帮人,草莽起家,不仅洗白身世做了官军,个个还是超级大富翁。

  人才,人才啊!绝对的超级人才。

  安国军的人还在,兵也在。

  现在嘛,大家一起打东瀛人,如果赶跑了东瀛人,以后怎么发展?

  这是刘大双必须考虑的问题。

  庞大的财富加上武装,永远都是一股不能忽视的力量,是一个不安分的因素。

  “打土豪,分田地!”刘大双脑袋里迸出这样两句标语。

  不过,转念一想,卧槽!自己也是土豪,真要打,自已也算一个吧!

  这个时候,刘大双不得不考虑边区今后的发展道路了。

  可以说,绝大部分边区百姓不论从事农牧业还是工商业,目前的日子还过得下去。

  可是,隐患也很大,以后的官僚资本一定不可控制的做大做强。

  华夏的历史表明,每个新朝代诞生百年后,都不可避免走向一条贫富不均,两极分化的道路。

  拥有土地的小农经济,由于分散,人的能力大小及天灾人祸的影响,会逐渐失去土地,土地向豪强集中,农民沦为佃农或贫农。

  工商业也是如此,在人脉、资源及信息上的天然差别,有着深厚背景的士族财阀会逐渐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小商小贩也就是挣俩个小钱糊口而已。

  怎么才能让边区健康发展,避免重蹈覆辙,刘大双一时间真的想不出太好的办法。

  建立一个公平公正,人人幸福的国家,真的很难。

  也许,那永远是个乌托邦,并不能真正的实现。

  打电话叫来了郭孝纯,他想听听这个时代一个造过反的文人的想法。

  “先生,张海鹏在洮南和靖安有几千亩地,应该如何处理?”

  刘大双开门见山,直接问道。

  郭孝纯沉默了很久,缓缓说道:“此事处理要谨慎!不仅仅张海鹏,安国军的人都有私产,牵一发动全身。搞不好,安国军的人会和我们离心离德。”

  刘大双一笑,岔开话题又问道:“先生,您在中原多年,知道不知道村子里的地主是怎么产生的?”

  郭孝纯疑惑地看了一眼刘大双,心里盘算着,这小子问这个问题什么意思呀?

  “怎么说呢?当年在我们直隶一带,好多地主都是祖上传下来的土地。说白了,就是投了个好胎。”

  “先生,边区的情况我看了一下。举个例子,咱们靖安有一户山东迁过来的,叫乔钦勇。此人脑袋瓜子挺聪明的,知道咱这边黄牛便宜,山东的贵,就做起了贩卖黄牛的生意。一年辛苦两趟,从东北赶牛去山东。几年下来,挣了钱,买了地,现在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地主。”

  刘大双慢慢讲起了故事。

  “小富靠勤,大富靠命!”郭孝纯没有直接评论刘大双的故事,而是说了一句让人费解的话。

  “此话何解?”刘大双问道。

  “有个十亩八亩地,甚至几十亩地,勤快点,也许能挣来,也守得住。可是,几千亩,几万亩光靠勤快吃苦恐怕是挣不来,也守不住。”

  郭孝纯一笑说道。

  请收藏:https://m.bl56.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