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81章 杀官哗变_大明嫡长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做。”另外一人说道。

  “嗯。”杨尚义点名,“徐力,你认为呢?”

  “俺搞不清楚皇上是怎么想,兴许就是当时没被说服,现在又叫这个河套总督给说服了。但俺觉得张老哥也有道理,这事儿看着就不小,不都说皇帝厉害得紧吗?这种大事肯定是准备了好的!”

  “但是……”

  杨尚义视线偏向声音来处,“怎么?”

  “自杨总兵而下,到指挥使、千户……朝廷规定的俸禄很少是能拿到足额的,下半年的折色还算足,但是上半年的本色就不足了。”

  折色之所以能足,是因为朝廷开了海贸,户部银两充足,但是本色、也就是粮食,这玩意儿还是收不上来。

  弘治年间的税粮每年约2800万石,朱厚照治国几年也就多了一两百万石。

  主要开销是三大块,一是官员俸禄,二是宗藩宗禄,第三就是军饷。

  这几个都不太能动,支出不变的情况下,收入也没提高都少,自然就是和前些年一样。

  当然,因为银两增多,饷银比例上还是往折色上去靠的,不过这也只能缓解罢了。

  换句话说,朝廷现在要把大家的账都查清楚,但本身朝廷给的饷银就不足。这要讲起道理来,很多人心中是要有怨气的。

  但这个问题怪不到朱厚照,也怪不到阁老尚书,封建时代的官场就是这么回事,就算户部多拨了粮食,那依然会面临一个问题:克扣。

  这就和粮多粮少没有关系了。

  杨尚义自然明白,但是他肯定一心要把皇帝交办的差事办好的,他是天子亲信,又是一镇总兵这样的大官。

  下面的确有些人以后日子要难过,但他没必要为了那些人去干那种提着脑袋的买卖。除了一个长子,他一家老小还在京师呢。

  再者,他还了解皇帝,今日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也是讲给他自己听,为什么皇帝在十年前不做这件事,现在又要做了?

  就是算准了,而且造反也不怕!

  军屯侵占、卫所败坏之下的蓟州兵马能有几分战力?

  “这件事要做成,怕是要流点血了。耿启。”

  “末将在!”

  杨尚义下了决心,“你带两卫人马护卫丈量之人,凡阻挠者,全部抓获,按罪论处。其余人!”

  众将面色皆肃。

  “回去以后各自约束部众。本将知道,你们自个儿手里也有不少田的,甚至有些人私役兵士为己耕种,以往朝廷不追究,本将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眼下的话,还是都交出来为好。你们家中都有余财,过上几年不成问题。千万不要一时糊涂做了傻事。”

  这话听得总是叫人难受的。

  谁也不愿意把自己的口袋里的银子往外掏。

  ……

  ……

  事情不好办,这杨尚义知道。

  但难办的程度还是超乎了他的预料。

  午后时分,一部将神色匆匆的小跑进来,耳朵都

  请收藏:https://m.bl56.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