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8章 廷推_大明嫡长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弘治十年,鞑靼小王子先是侵犯潮河川,随后纵兵犯大同,朝廷也有官兵迎击,只不过效果都不好,或者干脆的说吃了败仗,因而京师震动。

  所以有人提议恢复三边总制官,避免三地有警不相援的尴尬情况。

  更深的背景是明弘治时的边防形势较为紧张,

  一则是开中法作用不再,边疆地区日益缺粮。

  二是北方鞑靼小王子(达延汗)少年继位,励精图治,先是向西驱逐了瓦剌,然后开始了对东蒙古的战争,他能征善战,能力不凡,聚拢了很强的军事力量,在朱棣死后八十年,北方草原又长出了一头雄壮的饿狼。

  至于那个大名鼎鼎的杨一清,

  朱厚照想着……他大概还在陕西当按察副使,也就是电视剧里常说的‘臬台大人’,还是个副的,管的是一省的刑名。

  现在,

  在乾清宫会被提及的名字,叫王越。

  如果了解明史的人,会知道,此人是明中期时的名将,颇有能力!

  成化年间立了不少军功。

  有明一代,拢共有三位文人封爵的,王骥、王越、王阳明。

  这事儿非常不简单,所以王越不是无名之辈,王阳明都以他为偶像。

  可惜就是这性格,不是很好。比如他会觉得自己功劳大、赏赐浅,而且表现出来,叫自负豪杰、性故豪纵。

  还有他曾经和成化年间的大太监汪直关系比较好,他自己还是个进士出身,这就非常不受文人待见了,在朝中的声誉也不大好。

  成化十九年,汪直倒台,王越也跟着倒了,还把自己军功挣来的威宁伯的爵位给弄丢了。

  到弘治时,李广成了皇帝跟前儿的红人,权势如日中天,李公公想要在外朝找些外援,王越想要东山再起,

  正好两人一拍即合。

  反正王越要的是得势的太监,他管是姓汪还是姓李。

  本来嘛,如果李广还活着,王越起复三边总制,应当问题不大。因为那个状况下王大人是朝中有关系,自己有能力,形势有需要。

  至于那些背后戳脊梁骨的,任他们去。

  但现在李广死了,那问题就大了……

  这事儿朱厚照也在琢磨。

  现在边患严重,对于皇帝来说能去把陕西的问题解决了就好,他才不管那些,和李广一党就不能用了?

  没那回事儿,李广怎么来的?李广本人就是他用的。

  王越也当过三边总制,当得还很好,不然威宁伯这个爵位怎么来的?

  朱厚照瞄了一眼皇帝手中的奏疏,

  不对,是瞄了好几眼,

  弘治皇帝才发现他想要看,

  于是父子俩偷偷的对视一眼,互相使了个颜色,皇帝也干脆铺开来让他看了得了。

  上面写着:内官监太监李广招权纳贿,其门如市,兹幸罪恶贯盈,自其速死,朝野闻之,无不称快。然广所余金帛何止千万,皆嗜进之徒多方馈送,此而不惩?何以示戒?乞拘广亲信任事之人,去其官籍,付之法司,审问明白,从实具奏,以清仕路!

  奏疏果然是弹劾平日里那些和李广比较接近的大臣。王越则是明牌,是人就知道他名列其中。

  朱厚照也渐渐明白了为什么廷推推不下去,

  李广一死,朝堂根本就不是安静!那是皇帝按住了,这奏本给他藏了几天,都发皱了!

  而且安静不安静的,官场上这些人精也一看就知道倒李广‘党羽’的大势是谁都挡不住。

  恰逢这个时候,朝廷想要选一任合适的三边总制官,又想起用王越。

  这就麻烦了,臣子们不敢表态了,

  因为和王越有关系,就是和李广有关系,和李广有关系,在这个关口?

  你今天表了态支持王越东山再起,

  明天就有人说那账本上是不是有你的名字?

  朱厚照心想,看来皇帝是想要用这个人的,反正性格不好就不好,起复他又不是放在京城,是放在陕西,先稳住了边关形势再说。假如皇帝不想用这个人,廷推早就结束了,也不用拖到现在。

  所以说这就是政治生态的恶化,影响朝廷做出最优选择的真实写照。

  朱厚照听了都叹气,他这个受‘实事求是’教育长大的人,最看不得这个!

  请收藏:https://m.bl56.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