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八五七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六)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把危机延后,并且烈性更大。

  这种思路,其实也是可以用在印度的。

  而用在印度,就需要大顺必须要等欧洲干起来之后才下场,以控制欧洲市场。

  仍旧以棉纺织业为例。

  印度种棉花。

  印度纺纱。

  印度的纱,进口到松江。

  松苏织布,甚至把织布的范围,沿着长江、运河网铺开。

  棉布卖出去。

  尤其是等着一战打完之后,因为物价革命而大为有利可图的欧洲。

  白银回流至松江,再发给大顺的织布工、印度的纺纱人、或者棉花种植投资。

  即,通过以地域为分界的强制分工,强行加强大顺和印度之间的经济联系。

  以欧洲的市场,催化印度向专业纺纱转型。

  这是《管子》轻重术里的强制分工的变种。

  谷哗/span也算是后世自由经济里的那种所谓的高低端分工、产业转移的变种。

  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让印度大量的百姓,放弃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而是从原来的男耕女织,变为男耕女纺,大顺通过对纱线的收购,让他们拥有购买棉布的制成品的动机和财力。

  在欧洲卖的棉布越多。

  就有更多的印度人种棉花、纺纱线。

  更多的印度人种棉花、纺纱线,就能在印度卖出去更多的棉布。

  而这,也就是印度觉醒、危机传导的前置条件。

  纺纱……在效率上,是最容易被机械纺纱厂替代的。

  刘钰说的走锭精纺机难搞,是事实。

  但一旦搞出来,效率瞬间让手工纺纱业崩溃,也是事实。

  织布机搞起来相对容易。

  但效率上,历史已经证明,机械织布想要取代大顺的手工布,尤其是铁轮织机普及之后的手工布,得到二次工业革命中期的水准。

  所以,这种方式,应该是对大顺转型危害最小的方式,也是对大顺工业化之后一旦爆发危机影响最大的方式。

  即:印度的大量棉纱,先把大顺手工纺纱的那些人挤死,这些人数量不多。

  而且,大量的家庭妇女,很容易转型,从自己纺纱、自己织布,转型为购买棉纱,自己织布。

  当然,这需要资本持续不断地进行投入,继续扩大铁轮织布机下乡的范围,要沿着运河网、长江等,全面铺开。

  等到大顺自己纺纱的人都死了,或者转型为专业织布后。

  大顺的下一步工业化,就是对大顺影响最小的方式。

  也就是,纺纱机械化。

  即,把印度的棉花运走,在松苏地区的工厂加工成棉纱。

  这对大顺的家庭,有影响吗?

  实际上,是没有影响的。

  因为,在此之前,已经依靠印度的棉布,消灭了大顺的纺纱活动。

  剩下的,都是织布的。

  印度手工纱,换成松苏机械纱,对大顺的千千万万织布的她们而言,影响为零。

  当然,只是看似影响为零,实则致命的影响需要让子弹飞一

  请收藏:https://m.bl56.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