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69章 最后一站_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活到四十岁就算开挂了。

  李素来了之后,还算仁慈,尽量在反应炉上搞个类似冷凝蒸馏器的东西,让蒸汽进入冷却皿管腔里后重新液化甚至固化,积多了之后再拿到别处重新加热、确保只熔化不蒸发。

  这样一来,一方面也能省点成本,只要多花煤炭、木炭之类的燃料,就可以让铅、汞回收反复利用。

  当然,铅本来就很便宜,比回收时所用的煤炭木炭和设备成本相比,也省不了多少钱。汞则是有高度回收价值的。便宜之外,主要还是比较环保,能可持续发展。

  李素对于环境还是很友好的,能既赚钱又保护环境,稍微费点事就费点事吧。

  他可以不把扶桑土著奴隶当人,但他不能不把曾经的扶桑国土当成大汉将来的永久领土。既然大汉的直接统治已经建立到了这里,这里未来就一直是大汉本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自己的国土,当然不能随便污染了,又不是操完就扔的殖民地。

  当然,或许也会有人觉得奇怪:既然李素能把这个账算过来,进行“环保化改造”之后,扶桑的炼金炼银产业总的纯利润依然是不降反增,也就是赚的更多,

  那历史上曰本人搞“灰吹法”的时候,为什么不做这种双赢的事情?非要搞得“先污染后治理”呢?

  这就要说到其中一个技术曲折了——历史上,一方面曰本人不太懂“蒸馏冷凝”这套技术,他们连蒸馏酒出现都比中原和朝鲜更晚两三百年。

  另一方面,当时冷凝器主要是靠铜管打造的,因为铜这种金属兼顾了成本和导热性快,酒精和水这些蒸汽碰到铜管就立刻散热冷凝了。

  可是用铜管去冷凝铅汞蒸汽的话,就会有个严重问题——铅汞是很容易和其他重金属形成合金的,当初前一个反应步骤里,它们才刚刚跟金银分离开来,转眼又立刻高温状态下跟铜相遇,那铜的冷凝管也会很快被熔融合金化,从而堵住、报废。

  所以,要回收低沸点重金属蒸汽,关键不在冷凝原理上,而是要找一种“既导热快,但又不是金属质地的,不会跟铅汞熔融合二为一变成合金,最后还得足够致密,防止汞蒸气直接从疏松表面渗漏过去”的材料,来造这个冷凝器。

  三者缺一不可,毕竟液态下水银就能做到“水银泻地,无孔不入”,何况汞蒸汽呢。

  好在,既然只是一个材料学问题,做实验试错就可以了嘛。这种事情,李素只要提供思路,科研不用他操心。

  甚至都不用诸葛亮去操心,这事儿最后是诸葛亮指挥的工部一部分具体基层官员在办。

  之前几年的大规模试错实验后,最后毫不意外地选择了天然石墨来做冷凝管,着实把蒸馏/冷凝/合金分离领域的科技树,点高了一大步。

  既解决了眼下“更高效环保地灰吹法炼金银”,还让冶金和蒸馏酒工业等产业长远受益。

  不过,尽管上了先进的金属蒸汽回收技术,在刘备和随行官员视察的时候,李素还是特地关照他们远距离观察。

  一开始,还有些官员以为这里面存在“摆拍、造假”,是丞相怕大家近距离看出破绽、看穿这儿的虚报产量。

  有几个富商世家的代表想多刺探点真实情报,非要不听劝凑太近,结果就铅汞蒸汽中毒被抬下去了。好在倒是没出人命,只是晕眩了一会儿,病个几天而已。

  有了这个立竿见影的教训后,其他人立刻再次乖乖服从了丞相的料事如神,没有再作死。

  即使如此,李素还专门搭建了几间隔间供皇帝和群臣轮流参观用,隔间上有八寸见方的平面玻璃窗户,可以隔着窗户看,这样就完全隔绝有毒蒸汽了。

  “亲眼见了这出银出金的速度,才算是理解为何句章那边每隔十天半个月,就能有一条船、带一些金银货回中原交差了,当真是天佑我大汉啊。”

  对扶桑各地的产业状况视察结束后,刘备依然是感慨不已,久久不能平静。

  请收藏:https://m.bl56.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