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65章 历史书也会造谣_我在荒岛随心所欲叶千帆宁倾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问题,叶千帆点点头,又接着道:

  “其实,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虽然往往被看作周朝衰亡的开端。但是,我不得不告诉你一个残酷的事实,这所谓的烽火台,其实在汉朝才出现。”

  “尽管,最早记载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戏诸侯的文献是《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中有写:‘周宅酆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祷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为天下笑。’”

  “要是真没发生这样的事情,为什么古书还会记载这件事情呢?”听着叶千帆的话,宁倾城就更加不解了。

  “难道……”

  “历史书也会造谣?”

  “呵呵呵呵呵!不急不急,且听我接着说下去。”面对宁倾城那一脸困惑不解的表情,叶千帆仍旧一脸淡淡然地笑道:

  “其实吧,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最早来源于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

  “不仅如此,《诗经》中所记载的周幽王亡国一事最为简略,但这种不加修饰的原始资料,往往最能体现当时作者生活的时代,人们对周幽王亡国原因思考的结果——‘褒姒灭之’。”

  “但褒姒势单力薄,她又是如何跟周幽王亡国扯上关系的呢?”

  “相比起《诗经》而言,《吕氏春秋》和《史记》中的记载就要详细得多了,两本书都提到了周幽王是为了博褒姒一笑,才采取过激的手段导致自身失去了公信力。”

  “不过在细节上二者就出现了分歧……”

  “诶?为什么会出现分歧呢?”宁倾城听到这里,仍旧还是一头雾水。

  见宁倾城还有些不太明白,叶千帆也极其有耐心地解释道:

  “因为《吕氏春秋》提到周幽王是击鼓戏诸侯,《史记》又说周幽王是烽火戏诸侯。”

  “一种历史事件同时出现两种声音,只有二种情况:一真一假……和两种都是假的。”

  “从时间上来讲,《吕氏春秋》的创作时间比《史记》要早得多,相对而言,吕不韦他所生活的年代要比司马迁更容易获取到西周时期的信息。”

  “《吕氏春秋》所记载的‘击鼓传信’的方式,是商周时期的古人常用的一套预警系统。”

  叶千帆一边说着,又一边向宁倾城解释道:

  “就好比《周礼·地官司徒》书籍中,就有记载周朝设置有专门负责击鼓的鼓人,鼓人会根据不同的鼓声来传递情报:‘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鼖鼓鼓军事……凡军旅,夜鼓鼜,军动则鼓其众。’”

  “而烽燧示警制度,最早出现于《墨子·号令》一书中,书中记载白天点烟叫做‘烽’,晚上点火叫做‘燧’。”

  “不过春秋战国时期虽已出现了烽燧示警制度,但由于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城墙并不相连,烽火能够传播的距离相当有限。”

  请收藏:https://m.bl56.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