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章三三九 危难之际(6)_第一氏族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那过错只能他自己担。

  刺史府官员的每句话都挑不出毛病,可耿安国就是觉得事情不对。

  但最终,他也没甚么办法,还不能赖着不走,否则对方会说他妨碍刺史府的办差秩序。

  他只能回到营中,每日派人打探。

  庆幸的是,在离开梁山时,他们为策万全,准备了足够多的粮食,这才不至于饿肚子。

  只是每日看着辎重车辆进出那些防御使军队的营地,看着郓州的百姓挎着篮子抱着酒肉,笑容满面的送给对方,耿安国有一种错觉,自己好像是后娘养的。

  唯一让耿安国稍微好受的,是其它义军的情况也跟梁山军差不多。

  但这真的值得心情好一些吗?

  如果说军粮的事情,梁山军还能靠自己解决,那么春衣战袍的问题,就不是梁山军自己可以处理得了,耿安国再有先见之明,也不可能从梁山带着大批布帛出来。

  梁山军下山是沙场征战抵御外寇,又不是四处跑商。

  天日渐暖,兄弟们身上的棉衣已经穿不住,每日稍微一训练就汗流浃背,捂得人浑身通红,被汗水浸湿的棉衣贴在身上,说不出有多难受。

  然而兄弟们却不能不操练,来日大家都是要跟胡人厮杀的,争分夺秒提升战技都来不及,怎敢生疏了武艺?

  在郓州呆得日子长了,耿安国也渐渐知悉了一些情况,譬如早在国战伊始,郓州百姓就在云家等地方大族的号召下,给官府捐献了大批钱粮物资,而且捐献行为至今不绝。

  郓州百姓是良善的,这一点耿安国已经亲眼见过,虽然对方用酒肉鸡蛋劳军的对象,没有他们这群山贼悍匪。

  另外,城墙内外修缮工事的青壮,都积极卖力得很。

  他听说府库的钱粮物资已经多得堆放不下,刺史府甚至为此专门新建了仓库,耿安国怎么都想不明白,明明钱粮军资堆积如山,为何刺史府的官吏,还口口声声郓州粮秣不足,军粮拖了许久才运来一星半点,春衣更是遥望无期。

  无奈之下,耿安国去贿赂了一名熟悉的刺史府官吏,对方收了他的孝敬,明明白白的告诉他,钱他虽然收了,梁山军的物资他却没办法。

  不过对方给耿安国透个口风:等到刺史大人跟仓曹主事解决了自己的事,空出时间,自然会处理他们的问题。

  耿安国听明白了,这话的意思是,刺史府先要自己吃饱,然后才会考虑让他们喝汤。

  不服?耿安国能怎么办,去查账?他有这个权力吗?上书?他的折子到了大海会听见回响吗?闹事?那岂不是又从王师义军成了乱贼?

  说到底,他们只是一群义军,在朝中和地方都没有根基,人微言轻分量不足,谁会认真听他们说话?哪个手握大权的既得利益者,会把他们当回事?

  吃他们的空饷,才是上头的正常操作。

  军粮短

  请收藏:https://m.bl56.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