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章 再访巴格达_太阳与雄狮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新移民还是地主都看得到农业恢复带来的好处,特别是工程开支都由官府承担,被征调的劳工还有薪资可拿。

  被派来两河流域的水利工程师不仅想要恢复旧有的设施,还打算在修缮时进行改进,例如通过改善排水系统以减缓土壤盐碱化,以及为应对不稳定的水流量而大量修筑河堤、水库。

  提到修缮水利设施就不能不提到新增的人力,有人才有修筑河堤和水渠的劳工和伺候土地的农民。除去靠本地人自己生,易卜拉欣所能实行的办法便是依靠移民,靠外来人口进行填充。

  外来移民的人口可谓是五花八门,有来自西方的什叶派移民,他们出于对新兴什叶派政权的仰慕而希望能够逃离故乡的宗派纷争——尤其是掌权者多是逊尼派。并且纳杰夫和卡尔巴拉两处圣地都在下美索不达米亚,这增加了伊拉克对宗教移民的吸引力。圣地周边的聚落成为他们定居的首选地,外来移民的涌入让本地居民感到不安,好在官府妥善的安置没有酿成新旧居民间的巨大矛盾。

  相比之下,在数量上占大头的定居游牧民和山民就是抱着更纯粹的经济利益而来的——计划被重新利用的土地直接分配给劳动力,役畜可以从官府处租用,首年免税,还有银行提供比地主良心得多的贷款。

  同时易卜拉欣还下达了一些难以完全落实的保护农民的法令,包括强制规定地租上限,减少强制劳役等。但出于劳动力依旧稀缺的大环境,土地对其的束缚没有减少,农民的迁徙受到限制。

  这些有利条件成功促进了下美索不达米亚的经济增长,其农作物产出和人口每年都在增加,粮食贸易重新活跃起来,商队将两河流域产出的粮食外运换来本地产出较少的建筑石材、木材、燃料和金属等货物。

  同时农业增产还带动了磨坊的扩张,例如巴格达城扩建和新建数个水利磨坊以确保每天加工的面粉能够满足新增的需求。在完成地产调查后,这些磨坊和巴扎铺面的租金收入被一并划归本地的清真寺作为宗教基金的一部分。

  水利设施的修缮不仅拯救了奄奄一息的灌溉农业,同时还改善了航运条件,各种水路连接着整个下美索不达米亚,货船通过天然河道和运河穿梭在巴格达和巴士拉之间的任意河港,来自波斯湾的进口货物和沼泽地带的芦苇、渔产以及蔗糖被逆流而上地送至省府供其消费或是由商人运输分销至别地。

  愈发活跃的水路运输自然是引起了税吏的关注,他们如同在陆地般设卡征收通行费,及时地为宫廷财政增加收入。

  越是靠近巴格达,易卜拉欣所见到的聚落就越是富庶和繁荣,队伍在路途中所消费的补给多由途径地区提供。相比于洛雷斯坦的山间聚落,在下美索不达米亚能够凑齐补给的村庄明显更多,以至于让他联想到这一趟是过来巡行索贡的。

  再次看到熟悉的巴格达圆城和前来迎接的民众和官员,易卜拉欣心情舒畅地被迎入城,准备深入了解已经天翻地覆的阿拉伯伊拉克省。

  请收藏:https://m.bl56.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